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澳籍華裔作家楊恆均被中共當局拘禁近五年 兩個兒子致信澳總理懇請救人

英國《衛報》10月31日報道,澳洲華裔作家楊恆均的兩個兒子,致信即將訪華的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懇請他與中國政府談判並促釋楊恆均。

(圖片來自楊恆均X帳號)

公開宣傳民主活動的澳洲華裔作家楊恆均於2019年1月被捕,並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 他的兒子們在寫給澳洲總理的信中表示:楊恆均在獄中暈倒,他的腎臟還長了一個10公分的囊腫;目前楊恆均的情況危急,中共讓他獲釋的機會之窗很窄。

他們擔心父親會在監獄中死亡,他們強調:我們的父親尤其清楚因醫療虐待而死亡的風險,因為他已經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在他的朋友身上。 我們請求您盡一切努力挽救我們父親的生命,並立即讓他在澳洲重獲家庭和自由。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即將於2023年11月4日至7日訪華,包括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消息人士稱,隨著為期三天的訪問結束,澳洲確保楊獲釋的外交影響力將消失。

不到一週前,楊的兩個兒子獲準收到父親被拘留後的第一封信。 楊在給他們的信中表示,他甚至缺乏中國普通牢房的自由。 例如在監獄裡,囚犯可以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也可以在食堂吃飯。 但在看守所,楊恆均吃喝拉撒都在一個小房間裡。

楊恆均說:我已經四年多沒有享受過直射陽光了,頂多是偶爾有幾縷陽光透過一兩塊玻璃,斷斷續續地閃爍。

楊還在信中寫道:別忘了我還沒有被定罪, 按照中國的法律,我還不是罪犯,但我已經被關了四年多了,我已經快被毀掉了……我說的 是身體上的;我說的是肉體上的。 在精神上,沒有人能摧毀我,我只希望我能活著出去。

楊的兒子們告訴阿爾巴尼斯,他們知道父親沒有做錯任何事。 他們寫道,他們的父親在 18 個月內受到了 300 多次審訊,其中包括在指定監居的六個月期間遭受嚴重的酷刑。

「他們不讓他睡覺,綁住他的手腕和腳踝,把他固定在椅子上,一連好幾天,直到他無法行走。但是他仍然沒有認罪。我們的父親有太多的朋友,數以百 萬計的讀者和粉絲,很大的感召力。 他入獄是因為他實踐真理、民主、尊重理性思想的交流。

上個月,阿爾巴尼斯政府取得了重大外交勝利,出生於中國的澳洲記者成蕾從中國的監禁中獲釋,回到了墨爾本的家人身邊。 儘管中國當局稱,她是「服刑兩年十一個月後」獲釋並被「依法驅逐出境」。

消息人士稱,成蕾的案件更為簡單,她對中國政府的冒犯要小得多:據報道,她是提前幾分鐘分佈消息,因此違反了中共官媒的報道禁令。 而成蕾的伴侶也有力的引發了「一位與年幼的孩子分開的母親」的情感討論,這也被視為爭取寬大處理的強大的道德理由。

儘管澳洲中國大使館的官員一直強調對楊的健康狀況的擔憂,但楊作為中國國家安全部前官員和公開的民主活動家的身份使他的案件變得更加困難。

楊恆均,本名楊軍,出生於中國中部湖北省。 曾是中國外交部的外交官,也曾為中國國安部的特務。 隨後,他在香港的私部門工作,後移居澳洲。 被捕前曾前往美國,並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他一直是中國大陸非常受歡迎的部落客、政治評論家和民主的倡導者。 他形容自己是「民主小販」。

楊恆均於2002年入籍澳洲;2019年1月與家人一同飛往廣州時。 他的妻子和孩子得以進入中國,但中共當局將楊從飛機上押送至拘留所。

最初他被指定監居,這是一種長達六個月的秘密拘留,當局可以禁止嫌疑人會見律師和家人,並限制與外界的聯繫, 在受到正式指控之前,楊被轉移到北京看守所。

該案的庭審於 2021 年 5 月舉行,但至今仍未收到宣判,北京高等法院多次將判決期限延長。

楊恆均的友人、也是他在澳洲的博士生導師-雪梨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告訴《衛報》,成蕾的案例與楊恆均的情況不同。

馮崇義說:在中國當局眼中,成蕾不是異議人士,楊恆皆是政治異議人士和意見領袖。 所以他們更有理由把楊關進監獄。

馮崇義認為,楊的案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如果阿爾巴尼斯總理不能讓楊回到澳大利亞,他很可能會死在監獄裡」。

楊的兒子們在給總理的信中敦促他立即採取行動。 「我們要求你明確表示,如果中國政府在接待你的地方以南幾公里處扣留了一名澳洲公民,那麼與該政府的雙邊關係是不可能穩定的」。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Was wir berichten, spiegelt nicht die Meinung einer Regierung wider.

What we report does not reflect the opinion of any government.

我們的報道内容不代表任何政府官方立場。

Berliner Bericht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