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法國對中國挑戰的覺醒

去年 9 月,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也稱為 AUKUS)宣佈建立安全夥伴關係,似乎突顯了巴黎和華盛頓在對華問題上的深刻分歧。法國政府在 AUKUS 中的角色進一步證明了美國優先考慮與北京的軍事競爭。

正如布魯諾·勒梅爾部長在《紐約時報》上指出的那樣,“美國想要面對中國。歐盟希望與中國接觸”。相反,一些分析師已經建議認為法國對中國的模棱兩可甚至天真會促使澳大利亞決定尋求替代與巴黎締結的潛艇計劃。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巴黎和華盛頓成功地翻開了這場外交危機的一頁,並就加強合作夥伴關係的可靠路線圖達成了一致。然而,對於這兩個國家在中國問題上是否意見一致仍存在疑問。

儘管最近幾個月出現了緊張局勢,但美國和法國在中國問題上的共同點實際上比我們看到的要多。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近年來對中國的立場強硬。這種姿態的改變是中國侵犯人權的結果,尤其是在新疆,其外交手段的敵對態度,尤其是對法國而言,還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海上安全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法國現在準備動員起來製衡中國的崛起​​,同時確保與北京的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在這方面,不應誇大與華盛頓的態度差異。

隨著華盛頓努力動員其歐洲盟友參與與北京的戰略競爭,有必要更好地了解法國的做法,特別是考慮到法國在歐盟內部在這些問題上發揮的主導作用。隨著法國将在未來六個月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巴黎和華盛頓必須協調其對華戰略,以便為有效跨大西洋合作應對北京面臨的多重挑戰創造條件。在人權、虛假信息、供應鏈的彈性、海上安全或連通性方面構成威脅。

中國在法國的形像下降

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法國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在2013年的《白色陶醉》中,法國仍然希望通過“涵蓋所有主題的對話”與中國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不到十年後,這種差異在法國很明顯,在歐洲也很明顯。在2019 年發布的一份關於歐中關係的文件中,歐盟稱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在其戰略更新中法國於 2021 年發表的這份報告還將北京描述為“系統性競爭對手”,然後是“經濟競爭對手”和“有時是主要的外交夥伴”。這種觀念上的變化在法國人中也很明顯。一些民意調查顯示,法國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已從 2002 年的 42% 上升到 2020 年的 70%,與美國同期的增幅(35% 至 73%)相似。

中國形象的這種惡化主要是由於法國越來越意識到中國政權在香港和新疆維吾爾人侵犯人權的行為。2021 年 2 月,法國外交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譴責“針對維吾爾人的不正當做法,以及大規模製度化的鎮壓監視系統”。2021 年 3 月,法國及其在歐盟的合作夥伴言行一致,採取了製裁措施反對中國高級官員。北京立即作出回應,對包括歐洲議會成員在內的歐洲國民實施制裁,最終導致該機構凍結了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協議草案。

外交越來越具有侵略性的中國,稱為外交“戰狼”的名義(或“ 戰狼”)也促進了法國的態度的變化。在一份最近出版于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 (IRSEM) 长篇的報告中強調了北京對影響力行動的日益依賴。雖然一些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和立陶宛——最近成為中國政權的主要目標,但法國也經歷了這種日益增長的言辭攻擊性。中國駐巴黎大使館尤其直言不諱,公開攻擊法國政府、獨立研究人員和議會議員。這些屢次侮辱導致法國外交部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第二次於 2021 年 3 月召見中國大使。大使然後看到了“卑鄙 ”大使館的方法,其公開溝通的語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超過了大使館普遍接受的所有限制,無論它位於何處。

中國在印太地區,對巴黎來說是一個切實的現實

除了咄咄逼人的外交姿態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崛起也是巴黎關注的一個因素。與其歐洲夥伴不同,法國在該地區擁有領土,超過 160 萬法國公民居住在該地區。這些領土使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專屬經濟區。為了確保他們的保護,近8000名法國士兵和數十艘船隻被永久部署。法國海軍還定期向該地區派遣軍艦,包括南海和台灣海峽。

法國當局關切地註意到中國從印度洋到南太平洋日益增長的存在。2017年吉布提軍事基地的落成為法國敲響了警鐘,法國擔心北京的軍事足跡會擴大。在 2018 年訪問新喀裡多尼亞期間,共和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強調了中國在南太平洋的“霸權”的風險“這將減少我們的自由、我們的機會和我們遭受的痛苦” . 新喀裡多尼亞的礦產資源令人感興趣尤其是北京,該群島生產的 55% 的鎳供其進口。法國海軍也經常遭遇中國的既成事實戰略,該戰略旨在將其在南海和東海的領土主張強加於人。法國海軍司令皮埃爾·範迪埃上將最近譴責北京採用的“窒息邏輯”,解釋說“[法國]船隻被系統地跟踪,有時被迫在中國船隻面前機動以避免碰撞,無視中國的航行自由規則”。

面對這些事態發展,法國並沒有保持被動。2018 年,法國成為第一個制定自己的印太戰略的歐洲國家,次年又制定了專門的防禦戰略。作為該戰略的一部分,法國深化了與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國家的伙伴關係。法國軍艦,如戴高樂航空母艦和聖女貞德兩棲群,定期部署到該地區與這些合作夥伴一起訓練,並展示法國對航行自由的承諾。去年 7 月,法國空軍還預測 三架陣風戰機在不到 48 小時內從法國大陸飛往法屬波利尼西亞,然後在夏威夷與美國 F-22 進行訓練。

在合作與競爭之間,找到一個必要的平衡點 

華盛頓和巴黎致力於維護他們的伙伴關係。2021年2月,法國總統回顧了綁定兩國的歷史和價值觀,同時再次將中國描述為系統性競爭對手。10月29日在羅馬通過的《法美聯合聲明》強調了“在印太地區領導牢固合作”的重要性,而美國則向“法國在該地區的古老作用”致敬.

然而,為了可持續發展,這種合作必須考慮到法國對待中國的三個重要原則。首先,法國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進一步激怒該地區。強調法國的做法“不是基於與中國的對抗”去年七月在華盛頓的法國外交部長。法國沒有助長中美競爭或直接針對北京,而是試圖通過推廣一種基於法治和多邊主義的替代模式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這種做法似乎與美國新政府的言辭相符。因此,法國在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或印度洋沿岸國家聯盟等區域論壇中非常活躍,以促進在海上安全、互聯互通、商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解決方案。

其次,歐洲是法國方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法國、德國和荷蘭的推動下,歐盟最近制定了自己的印太戰略,就在 AUKUS 宣布的第二天。歐洲特別尋求利用其金融和規範權力來制衡對中國的投資和技術。實施這一新戰略將是法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優先事項,任期為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因此,從法國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和印太地區開展更好的跨大西洋合作至關重要。發生,必然是通過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之間的加強對話。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已經承諾在這方面與啓動歐盟和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竭誠為歐盟與美國對話的建立中國和印度太平洋。

第三,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小心翼翼​​地不將其與北京的關係鎖定在一個維度上。對於巴黎來說,中國既是系統性競爭對手,又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外交部長勒德里昂解釋說: “每一句話都有其重要性,不應忘記。” 法國支持與北京對話,以應對共同挑戰,特別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的侵蝕和全球健康。儘管 AUKUS 發出了混雜的信號,但拜登政府似乎在同一頁上。“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在應該競爭的時候是競爭的,在可能的時候是合作的,在應該是對抗的時候是對抗的”,尤其是拜登總統在 2021 年 3 月指出。最近,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 (Jake Sullivan)表示,華盛頓和北京應該“在我們的利益一致的全球重要問題上進行協調”,包括健康和氣候變化。

如果法國與華盛頓不完全一致,它不希望戰略分歧出現,並在面對中國的共同挑戰時阻止必要的聯合工作。法國意識到在從海上安全到包括環境保護在內的人權等廣泛問題上與華盛頓合作的價值。如果 AUKUS 使這種趨同複雜化,兩國似乎熱衷於向前發展,尤其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消除任何政治誤解的首要條件只能是促進這種合作。這一澄清對於新的跨大西洋合作模式(如貿易和技術委員會)或歐盟與美國之間關於中國和印度太平洋的對話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

文章来源:https://lerubicon.org/publication/leveil-de-la-france-au-defi-chinois/

本文為《法國與中國關係的轉變》的譯文 ,發表於2021年1月4日的War on the Rocks 

Pierre Morcos (@morcos_pierre ) 是一名職業外交官,目前作為訪問學者被借調到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完全是作者的觀點。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Was wir berichten, spiegelt nicht die Meinung einer Regierung wider.

What we report does not reflect the opinion of any government.

我們的報道内容不代表任何政府官方立場。

Berliner Bericht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