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美國事務》雜誌中,沃爾特-哈德森反對 “冷戰類比的拉動 “。 “冷戰類比21世紀的中美關係是自然的,但卻不充分。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向我抱怨這些類比的不經意。“抨擊懶惰的冷戰思維並不難,”我回答說。“困難的是充實一個更有啟發性的類比來填補這個空白。 ”
赫德森直面這一挑戰。他認為,我們尋找的鏡子將在大英帝國被美國侵蝕的過程中找到。
那個時刻與我們的時刻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耐人尋味。 這裡有正在衰落的霸權被崛起的修正主義大國所取代。 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是用子彈和戰鬥,而是用商業交易和技術突破來解決。 兩部電影都有一個自覺的自由主義經濟巨頭,其基於自由貿易的經濟秩序被一個保護主義巨頭所破壞。 兩者都看到了殘酷的商業操作;兩者都見證了圍繞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盜竊的爭議。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比較,但我發現自己對哈德森的陳述有點不滿意。 哈德森將英國大戰略的要素作為既定事實,而這些要素作為問題的框架會更有意義。 儘管美國以英國為代價取得了進步,但這兩個大國從未發生過衝突,甚至也沒有進行過嚴重的軍事競賽。 哈德森發現這段歷史與過去20年的中美關係有相似之處,但由於他急於將1910年的美國與202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比較,他沒有停下來思考一個更有趣的比較:崛起的美國和崛起的威廉德國。 英國確實與德意志帝國進行了激烈的軍事競爭,並最終發生了公開戰爭。 為什麼英國政治家將一個崛起的大國視為威脅,而將另一個大國視為辭職,這可能有助於理解今天美國政策的可能形態。
歷史上的類比很容易被人挑剔,而將一個類比暴露在一連串急功近利的反對聲中是無益的。 類比的製作要求我們把本質和附帶的東西區分開來。 對於哈德森來說,中美競爭的本質是對可能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的技術突破的競賽。 我把我的想法建立在競爭的另外兩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決定了整個關係的基調。
它們是:
1.美國及其偏好的世界秩序對中國共產主義政權的穩定構成了嚴重的–也許是存在的–意識形態威脅。
2.台灣問題的固有軍事性質。
結果是,1989年至1991年期間,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自由主義理想,無論是作為美國國家政策的指南,還是作為嵌入冷戰後秩序的原則,都對黨的統治的穩定性構成了嚴重威脅,是實現黨對 “民族復興 “追求的一個難以解決的障礙。 中國人認識到美國人是我們的意識形態狂熱者;他們當時(現在仍然看到)我們所謂的 “普世價值 “是一把指向其社會政治制度核心的匕首。
在隨後的三十年裡,這一認識是他們大部分外交和國內政策的核心方向。 他們尋找一種又一種的工具來磨滅這些思想的光澤;他們總是試圖抑制、拆除或顛覆體現這些思想的機構和規範。 如果他們能在不給自己帶來傷害性代價的情況下扭轉國際潮流,反對自由國際主義的邏輯,他們就會這樣做。 北京對美國機構和意圖的看法–我承認這種看法雖然有些刻板,但基本上是準確的–是兩國之間敵意的首要和最重要的來源。 它使兩個大國之間的妥協變得不那麼容易,而它們之間的衝突在發生時也更有影響。
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是為冷戰的類比辯護。 如果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利害關係比我們在與愛德華時代的英國的競爭中所面臨的更大,它們仍然遠不如冷戰時期的鬥爭那樣具有存在意義。 在中國對一個不那麼自由的世界秩序的願景中,並沒有什麼內在的軍國主義色彩。 中國的領導人相當明確地表明了他們尋求重塑全球的經濟性質。 我們生活在中國共產黨人所說的 “戰略機遇期”;在這個時期,習近平喜歡稱之為 “歷史大趨勢 “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確保軍事行動的政治回報相當低。 軍事冒險主義與美國改造中東的失敗運動有關;中國人並不熱衷於復制美國的經驗。 相反,他們計劃通過一條 “和平發展的道路 “來 “佔據世界舞台的中心”。 有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相互依存關係(並且可以選擇使用聯合陣線的策略來為棘手的案件塗脂抹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必要訴諸於武器或軍備競賽來實現他們所期望的世界秩序。
或者說,除了台灣問題之外,情況會是這樣的。
經濟一體化和政治操縱的道路已經在台灣嘗試過了。 它已經失敗了。 台灣人在連續兩次選舉中都選出了反北京的候選人。 每過一年,台灣人民就會離北京最希望的政治解決方案越來越遠。 台灣人根本不會自由地把自己交給大陸的統治。 黨必須找到一些其他方法來迫使這個問題。
軍事脅迫是唯一有希望成功的解決方案。 這可能意味著對台灣島的實際武裝入侵,但不一定–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可能足以讓台灣人接受暴政。 由於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這項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1997年的台灣海峽危機(編者注:此處應為1996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不希望重複的一次錯誤嘗試。 長達二十年的大規模軍事現代化運動重塑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其重點是從頭開始重新調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和火箭軍,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理解。 他們認為,在一個不愉快的日子裡,台灣問題將得到解決。 在那一天,美國人必須被阻止進行干預,或者在他們的嘗試中被打敗。 到那時,中國人民將感謝那些通過馬拉松式的現代化計劃理解中美競爭的領導人的遠見。
如果不是因為台灣,哈德森關於解放軍的現代化主要是為了國家榮譽和商業保護(就像美國海軍在泰迪-羅斯福時期的擴張一樣)的假設會有一些根據。 如果不是因為台灣,我對我們維持與中國人的長期技術和經濟競爭的能力會更有信心,而不會在安全領域出現危險的破壞。 但是有一個台灣,所以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台灣模棱兩可的立場混淆了所有的類比。 台灣的民主推動著共產黨人走向軍事解決方案。 中國對美國領導的秩序的敵意,加上美國對台灣防禦的歷史承諾,促使華盛頓做出反應。 台灣是今天的地緣政治競爭和明天的軍事邊緣化之間的聯繫。 不把台灣問題放在分析中心的歷史類比,將比它們的澄清更加模糊。
這就是凱斯-佩恩的一篇新文章的力量所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每個分析家都希望通過打上中國的烙印來推銷自己的商品的季節;佩恩的文章是我所看到的由一個對中國軍事事務沒有特別專長的通才寫的最有思想的東西。 佩恩是冷戰時期戰略思維方面的專家。 在他最近的文章中,他解釋了我們的 “戰略模糊性 ”概念所包含的假設的冷戰淵源,以及為什麼這些假設在今天不再適用。
佩恩寫道:”毫不奇怪,美國威懾理論的創始人”,“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立即活躍的那一代思想家和政策制定者–當時美國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正處於權力的巔峰。”冷戰時期的威懾建立在不確定性的基礎上。 沒有一個美國領導人可以讓他們的國家承諾進行相互保證的毀滅–但他們可以這樣安排,如果戰爭爆發,局勢可能會失去控制並導致更廣泛的升級。 這就是 “模棱兩可 ”的原始戰略理性,這個想法是為 “美國當時的實力優勢適合美國可以比其他國家更堅定地忍受不確定性的說法 ”的時代而提出的。
但當權力差異更加模糊時,戰略模糊性的威懾力就會降低。 我們希望 “中國對美國可能做出非常強烈的反應的恐懼會使美國的威懾力足夠可信而有效”,而不是擔心 “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反而會因為美國的反應模棱兩可而感到放心,從而得出結論,對台灣採取行動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但卻沒有停下來問一問,為什麼舊的冷戰威懾態勢會以這種方式發揮作用。
如果尋求威懾的國家……相對於其對手而言,在威懾力方面沒有明顯的優勢,就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它因不確定性而採取的謹慎措施會比對手少。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假定美國更願意參與威脅的競爭,在邏輯上只能來自於對對手的某種感知的優勢。 這種優勢可以是意志、風險容忍度、明顯的決心和/或軍事選擇–但必須有一種優勢,使美國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比對手更堅決……較弱的對手必須害怕主導國的潛在反應,而且這種害怕可以合理地預期產生謹慎和威懾效果。 然而,在缺乏某種程度的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這種期望沒有合理的依據。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主導權,讓一個模棱兩可的承諾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 佩恩是悲觀的。
與美國在冷戰期間對盟國的延伸威懾不同,其中包括在蘇聯進攻時的核升級威脅,美國對台灣沒有任何明顯的核保護傘承諾,也沒有為台灣做出民族犧牲的血腥歷史。 而且,雖然冷戰時期的延伸威懾力伴隨著美國部署大量的 “絆腳石部隊 ”和數以千計的前沿部署的核武器來支持其可信度,但美國在台灣似乎沒有真正的 “絆腳石 ”部隊,而且在冷戰結束後幾乎消除了所有的前沿部署的非戰略性核武器。 即使是古老的潛艇發射的核武巡航導彈(TLAM-N)也在十年前退役了。
相比之下,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可能會保留首先使用核武的選項,並擁有眾多且不斷擴大的核與非核能力,以支持在必要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美國現在面臨著這樣一個可能的現實:如果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它的對手既擁有當地的常規力量優勢,又有核升級的威脅。 相應地,美國必須處理好這種情況必須迫使華盛頓的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它沒有現成的明顯的威懾優勢,沒有威懾的主導地位。 美國和北約對蘇聯的威懾政策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即蘇聯領導人會因西方的核升級威脅而被迫謹慎行事–無論多麼不確定。 然而,現在是美國必鬚麵對中國可能的核升級威脅,除了有能力參與可能是自我毀滅的核升級過程外,沒有任何明顯的優勢來減輕其威懾作用。
……過去有利於美國這種威懾方式的情況並不是美國與生俱來的權利。 美國在冷戰期間採取了廣泛而昂貴的措施來幫助維護其威懾地位,即使它失去了主導地位。 然而,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在沒有任何類似步驟的情況下,美國現在似乎面臨著一個幾乎被政治環境所逼迫的敵人,要挑戰美國的地位,如果有必要的話,就用武力。 事實上,在追求台灣的過程中,中國很可能無法,而且似乎也不像蘇聯在追求擴張主義目標時通常採取的謹慎態度–對蘇聯來說,謹慎是可能的,因為它沒有致力於實現它認為具有生存意義的擴張主義目標。 政治背景的這一根本性差異降低了美國早期冷戰時期威懾經驗的價值,而這一價值是當代關於這一主題的大多數討論的基礎。
佩恩的結論是,“基本上熟悉的[冷戰]關於威懾的敘述 ”應該被拒絕,因為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當代美國威懾政策的指導。”他是對的。 佩恩的論文應該被廣泛分享。 在大約10頁的篇幅中,他闡述了美國威懾的歷史和在海峽兩岸有效實施威懾所需的變革規模。 他的結論應該給整個華盛頓敲響警鐘。
作為結束語:在這場關於錯誤的冷戰類比的討論中,有一個諷刺。 共產主義媒體經常指責美國人拘泥於 “冷戰思維”。 然而,正是這種思維讓華盛頓沾沾自喜!冷戰的隱喻非但沒有刺激衝突的發展,反而使美國無法以形勢所需的緊迫性採取行動。
作者:坦納-格里爾(散文家、記者和獨立研究者)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