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與盟友同行,哈里斯在東南亞訪問中强烈斥責中國南中國海擴張行為

近日,美國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入侵行為進行了尖銳的斥責,警告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動相當於 “脅迫 “和 “恐嚇”,併申明美國將支持其在該地區的盟友一起反對北京擴張的行為。

“我們知道,北京繼續脅迫、恐嚇並對南中國海的絕大部分地區提出要求。”她星期二在新加坡的一次外交政策演講中說,她在演講中闡述了拜登政府對印度-太平洋的願景。 “北京的扩张行動正繼續破壞基於規則的秩序,並威脅到了各國的主權”。

正在東南亞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的哈里斯宣布,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美國 “與我們的盟友和夥伴站在一起”。 她隨後在越南的访问延长了幾個小時,原因是對河內可能發生的兩起所謂的哈瓦那綜合症(一種困擾美國外交官的神秘健康疾病)進行了調查。

這次演講旨在鞏固美國對支持其盟友的承諾,這對拜登政府來說是一個日益重要的領域,拜登政府已將對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這場演講是在美國的一個關鍵時刻發表的,拜登政府正在尋求進一步鞏固其對亞洲的支點,而美國幾十年來對中東的關注隨著從阿富汗的混亂撤出而陷入混亂的結局。
哈里斯強調了這種轉變,稱印度-太平洋地區 “對我們國家的安全和繁榮至關重要”。 她說,雖然美國專注於通過疏散盡可能多的人結束其在阿富汗的參與,”但同樣重要的是,在我們處理一個地區的發展時,我們繼續推進我們在其他地區的利益,包括這個地區。”

她對北京的斥責相當於她對美國這個敵人的最尖銳評論。 中國也進行了反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在回答有關哈里斯言論的問題時援引了阿富汗的情況,說從喀布爾的混亂撤退表明美國已經失去了信譽。 他指責美國 “為了維持美國優先,可以隨意抹黑、壓制、脅迫和欺負其他國家,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這就是美國想要的秩序。美國總是試圖利用規則和秩序來為自己的自私、欺凌和霸權行為辯護,但現在誰還相信它呢?”汪說。

哈里斯在講話中小心翼翼地強調,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尋求更大的參與,不僅僅是為了對抗中國,而是為了推進 “我們對我們在該地區的參與和夥伴關係的樂觀願景。”為了尊重新加坡在美中爭端中的堅定中立立場,哈里斯還申明,美國並不希望 “讓任何人在國家之間做出選擇”。

哈里斯在作為美國在東南亞的海軍基地的國家發表講話,強調了該地區對美國國防的重要性。 她還強調了美國在那裡的重要經濟關係,指出東南亞是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

週二的演講結束後,哈里斯與商界領袖舉行了關於供應鏈問題的圓桌討論。 之后,哈里斯啟程前往越南,這是此行的第二站也是最後一站。 她將於週三與越南高層官員會面。

美國駐河內大使館發表聲明說,訪問期間多待了幾個小時的原因是哈里斯的辦公室了解到越南首都 “最近可能發生的異常健康事件 “的報告。 大使館沒有提供細節,但表示哈里斯的辦公室在 “仔細評估 “後決定前往河內。

據一位未被授權公開談論正在進行的調查的政府官員說,造成訪問時間延長的原因是兩起報告的、獨立的所謂哈瓦那綜合症的病例, 可能被感染的人沒有被立即確認。

美國政府用 “異常健康事件 “來描述這種綜合症,這是2016年開始在古巴哈瓦那的美國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僱員首次報告的一連串神秘的健康事件。 一些受影響的人報告說聽到了巨大的刺耳聲音,並在臉上感到強烈的壓力。 疼痛、噁心和頭暈有時隨之而來。

此後,在其他國家服務的美國人也報告了類似的、無法解釋的健康問題。 政府官員推測,俄羅斯可能參與其中,但莫斯科方面否認了這一說法。

喬-拜登總統本人多次強調他把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對手之一。 最近幾個月,他的政府加強了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宣傳,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和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都在春季和夏季訪問了該地區。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本月初還與東南亞官員舉行了多次虛擬會議。

然而,美國從阿富汗撤出的混亂局面使這種支持該地區的信息變得複雜,使人們對美國對其盟友的承諾產生了疑問。 雖然拜登上周說,無限期的接觸會使 “真正的戰略競爭者 “中國和俄羅斯受益,但中國卻利用撤離時的暴力畫面來抨擊美國在那裡的接觸。


美聯社駐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的記者Jonathan Lemire和駐華盛頓的Matthew Lee和Darlene Superville提供了補充報導。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Was wir berichten, spiegelt nicht die Meinung einer Regierung wider.

What we report does not reflect the opinion of any government.

我們的報道内容不代表任何政府官方立場。

Berliner Bericht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