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在主政中國執政黨的幾個月後,習近平召集該國的高級智囊,問他們為什麼蘇聯共產黨會崩潰。當然,習近平已經有了答案。
“它完全否定了蘇聯的歷史,否定了蘇共的歷史,否定了列寧,否定了斯大林,”他說。 “各級黨組織幾乎沒有任何作用,軍隊也不存在。”
9年後,上述情況都不適用於中國共產黨(CCP)。作為總書記,習近平已將中國共產黨重新置於中國生活的中心。 公民們在擁擠的紅色旅遊景點集體慶祝黨的歷史,其創始人毛澤東重新被人崇敬,而曾經沉寂的基層黨組織也得到了振興。 自2015年以來,習近平開始了一項廣泛的軍事改革和現代化計劃。
但是,在習近平為鞏固黨的權力而採取行動時,他花了很大力氣來保證自己的權力。
他取消了1982年為防止獨裁政權崛起而實行的中國國家主席的兩屆任期限制,積攢了比近幾十年來任何一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更多的頭銜,还創造了以自己命名的意識形態,并写到黨章中。
現在,中國精英政治專家警告說,在試圖振興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習近平將自己與黨完全混為一談,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存在多了另一種威脅,而這個威脅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蔡霞,前中共官員最高培訓學校的教授,現在住在國外,是一個堅定的黨內批評者,她說通過集中權力,習近平“殺死了作為一個組織的黨”。 她說,其9500萬黨員是 “他意志的奴隸”。

黨的結構
2012年11月上任數週後,習近平在深圳向前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銅像敬獻花圈時,對許多人來說,傳遞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深圳是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開創中國經濟改革時代的明星城市。 學者們預測,習近平正在為未來的事情提供一個信號。
畢竟,他已故的父親習仲勳曾是一位革命老兵和具有自由思想的領導人。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和監禁後,習仲勳被鄧小平欽點為廣東省省長,並監督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建立。 許多觀察家預計習仲勳將追隨他父親的腳步。
他們都錯了。 很快就發現,習近平有一個非常不同的改革想法–一個將使黨和國家走上與鄧小平所製定的道路明顯不同的改革。
習近平上任時,從外表上看,中國似乎比幾十年前更強大。 它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內部來看,習近平看到了一個被弱势的領導、激烈的內鬥、猖獗的腐敗、鬆懈的紀律和動搖的信仰所困擾的黨。 北京中央黨校前教授蔡國強說:“習近平是在黨內權力分散的情況下上台的”。
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被廣泛認為是一位軟弱的領導人。 這一點,再加上毛時代之後建立的集體領導風格,使得政治局常委–黨的最核心圈子–的九名成員能夠各自培養自己無與倫比的權力地盤。 蔡霞說,其結果是決策過程困難重重,內訌嚴重,各派別為自己的利益爭奪。
習近平的解決方案很簡單,也很激進。 他選擇了恢復一人統治。 蔡霞說:“他用錯誤的方式來解決原來的問題,並使事情變得更糟”。
習近平上任後不久,就發起了一場全面的反腐運動,不僅針對腐敗官員,還包括他的政敵。 他促成了諸如周永康(前政治局常委和安全沙皇,被判處終身監禁)和徐才厚(軍隊高級將領,被開除黨籍後死於癌症)等權勢人物的驚人倒台。 在不到九年的時間裡,392名高級官員和數百萬黨員幹部被調查。 那些被留下的人知道為了生存需要完全的忠誠。
為了進一步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習近平成立了十多個 “中央領導小組”,負責監督重要的政策領域,包括軍事改革、網絡安全、金融和外交政策。 作為毛澤東時代的遺物,這些非正式機構是保密的,幾乎從不公佈其成員的完整名單。
從國家媒體的報導中可以看出,習近平至少親自領導了其中的七個機構,而且他的許多親信都擔任了重要職務。 “黨的集體領導已經成為一個名存實亡的概念,而習近平已經成為黨的化身。”前中共黨校教授蔡霞说。
這些小組不僅做出政策決定,而且還協調其實施。 “實際上,這些領導小組已經取代了黨和政府的正常運作機制。”蔡說。
2015年,他壓制了內部的異議。 黨的紀律條例的修訂版禁止 “對黨中央的決定和政策進行無端批評”。 一年後,習近平被授予 “核心 ”領導人的稱號,使他與毛澤東和鄧小平等過去的中共权力领导核心齊名。 蔡說:”黨的集體領導已經成為名存實亡的概念,而習近平已經成為黨中央的化身。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劉中國研究所的精英中國政治專家Aleksandra Kubat說,改變組織機構和採用 “個人主義的領導風格 ”让黨內對習近平產生了 “很多不滿”。 她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對其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
將如此多的權力集中在習近平身邊還伴隨著另一個問題–它沒有留下什麼空間來培養接班人。

繼承危機
習近平登上中共高層並不令人驚訝。 所有的跡像都已經存在多年了。
他於2007年進入常委會,是一位前共產黨領導人的兒子,在一個經濟大省有執政經驗。
最重要的是,他足夠年輕,可以在兩屆任期內不超過68歲,即黨的最高領導人寬鬆的退休年齡。
現在,距離習近平通常預計在2022年交出權力還有一年時間,他的常務委員會中沒有人有類似的資格–所有成員要么太老,要么準備不足。
這被認為是最明顯的跡象,表明現年68歲的習近平打算至少連任三屆。 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Nis Grunberg說,在2022年的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可能會有關於習近平的繼任者的暗示,但不能認為這是板上釘釘的。
“我們不知道未來五年的權力結構和聯盟將如何發展……。但我認為,他呆的時間越長,繼任問題的壓力就越大。”格倫伯格說。
習近平不只是沒有任命繼任者。 專家們說,習近平幾乎完全拆除了毛澤東去世後為確保黨的長治久安而建立的繼承製度。
“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他呆的時間越長,繼承問題就會有種壓力。”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高級分析員尼斯-格倫伯格說。
2018年,中共取消了對國家主席的所有任期限制,如果習近平願意,他可以終身執政。 中共表示,此舉對於使中國三個最有權力的職位保持一致是必要的–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頭銜也由習近平擔任,不受任期限制。
中國政治專家理查德-麥格雷戈和裘德-布蘭切特在4月為洛伊研究所撰寫的一份報告中說,習近平 “以犧牲過去四十年來最重要的政治改革為代價,巩固了自己的權力:緩慢並且和平的權力轉移。”
報告說:“這樣做,他把中國推向了一個潛在的破壞穩定的繼承危機。”
兩位曾被多位專家吹捧為習近平潛在接班人的高級政治家很快就被排擠出局。 前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於2018年被判受賄罪,並被判處終身監禁。
副總理胡春華,在2017年沒有被提拔為政治局常委,阻礙了他的崛起。
習近平安排在主要權力位置上的一些最引人注目的領導人年齡太大,無法繼任,包括69歲的副總理劉鶴和73歲的副主席王岐山。
美國福特漢姆法學院法學教授卡爾-明茨納說,如果晉升的標準從注重能力轉向強調對習近平的個人忠誠,可能會導致一代軟弱無力、毫無準備的領導人。
“在80年代或90年代,有一種程度的’向我展示你的能力’,”他說。 “我擔心現在的情況是,遊戲開始是’讓我看看你對我個人有多忠誠’。”

在國際上是孤立的
習近平日益激進的政策不僅在內部削弱了該黨,而且在國際上也損害了其地位。
最近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顯示,中國的聲譽正處於幾十年來的最低點。
皮尤在2020年10月公佈的一項調查發現,過去幾年,歐洲、亞洲和北美多個國家對中國的負面態度飆升,部分原因是中國對Covid-19大流行病的處理。
同時,習近平呼籲中國重新成為與英國、美國和俄羅斯並列的全球主要大國。
新一代的外交官,在一部同名的愛國主義中國電影系列之後被暱稱為 “戰狼”,正在推動這一外交政策,對任何被認為是對黨及其領導層的輕視作出激烈的反應。
習近平本人也接受了這種風格。 在本月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講話中,他警告任何試圖欺負中國的外國將“把他們的頭血淋淋地钉在鋼鐵長牆上”。
墨卡托研究所的格倫伯格說,中國認為美國及其全球影響力正在下降,這是北京更有力地展示自己的機會。 他說:“但是,當然,中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習近平塑造的,而且這種方式(在國際上)收到的效果並不好。”
在6月份的七國集團會議上,世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發出了幾十年來最強烈的譴責。 在北京對歐盟官員實施制裁後,歐盟和中國之間的一項重要投資協議面臨風險。
澳大利亞要求對北京處理Covid-19大流行病的情況進行調查,而印度出於安全考慮禁止中國的應用程序,並向其與中國的共同邊界派遣軍隊。
在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推行孤立主義政策的四年裡,中國政府沒能將一個美國盟友拉近到它的軌道上–這表明北京的 “戰狼外交 ”在國際上的實際效果有多差。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閻學通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北京故意拒絕組建新的軍事聯盟,以避免意外地被捲入武裝衝突。
目前還不清楚在目前的環境下,誰會有興趣與北京簽署這樣一個條約。
黨的未來
習近平執政的時間越長,他就越難下台。
洛伊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麥格雷戈在他的書《習近平逆襲》一書中寫道,如果習近平下台,那麼這位中國領導人在殘酷的反腐運動中樹立的敵人,以及他隨後的奪權行為,很可能會伺機撲上來。
麥格雷戈寫道:“(習近平的支持者)以高超的技巧展示了循環邏輯,堅持認為任命繼任者會因此導致不穩定,而不是相反。”
鑑於這種風險,習近平可能會選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執政,或者選擇將他的一些職位移交給繼任者,但仍然是傀儡統治者,其方式與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鄧小平類似。
目前,中國共產黨可能不會像1990年蘇聯共產黨那樣面臨崩潰或失去對權力的控制的直接風險。
但專家們說,習近平的政策有可能使未來的領導人在解決中國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問題方面準備不足,如經濟增長放緩、出生率下降和與美國的戰略競爭。
前中共教授蔡霞說,毫無疑問,無論誰接任,都會有習近平執政的陰影继续籠罩著他們。
“在他積累瞭如此多的權力和犯瞭如此多的錯誤之後,他正走上一條自我毀滅的不歸路。”她說。
(此文章於2021年7月21日刊載於CNN國際新聞網站頭條)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