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7-8月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发表題為《台灣的誘惑:北京為何可能訴諸武力》(The Taiwan Temptation: Why Beijing Might Resort to Force)的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過去認為,對台灣发動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幻想,但現在認為是一種現實上的可能。
梅惠琳分析,北京正準備四場戰役,包括聯合打擊、封鎖、反幹預行動和兩棲攻擊。解放軍有能力完成前三項,在國防專家中幾乎沒有爭議,因為中國擁有世界先進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但是兩棲進攻台灣,解放軍尚不能保證獲得成功。以下是文章全文:
70多年來,中國和台灣一直避免发生沖突。自1949年開始的中國內戰以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撤退到台灣而結束後,這兩個實體就被分開了。從那時起,將台灣與中國大陸隔開的海峽–最窄處為81英里–就成為習慣性危機和持續緊張的場所,但從未发生過直接的戰爭。在過去的十五年里,兩岸關系一直相對穩定。為了說服台灣人民通過早該實現的統一獲得利益,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奉行其長期的 “和平統一 “政策,加強與該島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聯系。
為了幫助台灣人民看到和平統一的“光明”,北京試圖在國際上孤立台北,向台灣的盟友提供經濟誘惑,如果他們同意為北京而放棄台北。它還利用其不斷增長的經濟杠桿來削弱台北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並確保國家、企業、大學和個人–每個人,每個地方,真的–遵守其對 “一個中國 “政策的理解。盡管這些策略很犀利,但它們遠未達到軍事行動的程度。而且,盡管中國官員一直堅持認為他們有權使用武力,但這種選擇似乎並不存在。
然而,最近幾個月,有一些令人不安的信號表明,中國政府正在重新考慮其和平方法,並考慮武裝統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表示,他有解決台灣問題的雄心壯志,在主權問題上明顯變得更加激進,並命令中國軍隊增加在台灣島附近的活動。他還煽動了中國民族主義的火焰,並允許關於強行接管台灣的討論逐漸進入中國共產黨的主流。北京思維的明顯轉變是通過幾十年的軍事現代化努力實現的,習近平加快了這一努力,目的是讓中國能夠迫使台灣重新加入。中國軍隊計劃在美國進行軍事幹預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因為美國已經武裝了台灣,但對其是否會保護台灣不受攻擊的問題沒有定論。過去,中國領導人將奪取該島的軍事行動視為一種幻想,而現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真實的可能性。
美國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中國政府會對這種侵略的潛在代價望而卻步,但有很多理由認為它可能不會。中國公眾和軍事機構對武裝統一的支持正在增加。對國際規範的關注正在減弱。北京的許多人也懷疑美國是否有軍事力量阻止中國攻占台灣,或者是否有國際影響力在唐納德-特朗普擔任總統後召集一個有效的反華聯盟。盡管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可能並非迫在眉睫,但三十年來第一次,現在是時候認真對待中國可能很快使用武力來結束其近一個世紀的內戰的可能性。
“不排除任何選擇”
那些懷疑對台灣威脅的緊迫性的人認為,習近平沒有公開宣布統一的時間表–甚至可能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自1979年美國停止承認台灣以來,用退休的美國情報官員和亞洲分析家約翰-卡爾弗的話說,中國的政策一直是 “保留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點實現政治統一的可能性”。這種提法意味著,中國可以永遠保持現狀–事實上而非法律上的獨立台灣。
但是,盡管習近平可能沒有发出 “保存日期 “的卡片,他已經清楚地表明,他對現狀的看法與他的前任不同。他公開呼籲朝著統一的方向邁進,將他的合法性建立在朝這個方向发展的基礎上。例如,在2017年,他宣布 “國家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覆興的必然要求”,從而將台灣的未來與他的主要政治綱領聯系起來。兩年後,他明確表示,統一是實現所謂中國夢的要求。
習近平還明確表示,他比他的前任們更願意使用武力。在2019年1月的一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稱目前的政治安排是 “兩岸不穩定的根源”,並說它 “不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我在北京采訪過的中國學者和戰略家說,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習近平希望與台灣的統一成為他個人遺產的一部分。當美聯社記者在4月問及可能的時間表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沒有試圖緩解對即將发生的入侵的擔憂,也沒有否認北京的情緒變化。相反,他借此機會重申,國家統一 “不會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所阻止”,雖然中國將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它並不 “承諾放棄其他選擇。不排除任何選擇。”
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領導人經常頌揚與台灣融合和合作的美德,但和平統一的前景多年來一直在減少。越來越少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希望成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1月再次當選,她讚成與中國追求更謹慎的關系,這加強了北京的擔憂,即台灣人民永遠不會心甘情願地回到祖國。然而,和平統一的喪鐘在2020年6月敲響,當時中國通過一項新的國家安全法對香港行使了全面的新權力。香港的 “一國兩制 “方案本來應該為和平統一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模板,但北京在那里的鎮壓清楚地表明,為什麽台灣人拒絕這種安排是正確的。
中國領導人將繼續對和平統一口惠而實不至,直到戰爭爆发的那一天,但他們的行動越來越表明,他們有別的想法。隨著與美國的緊張關系升溫,中國加快了在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僅在2020年就對該島的防空識別區進行了380次入侵。今年4月,中國派出有史以來最大的艦隊,25架戰鬥機和轟炸機,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顯然,現在習近平不再試圖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升級,因為他的軍隊有能力與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抗衡。1996年台灣危機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覆返了,當時美國派遣了兩個航母戰鬥群在海峽附近航行,而中國則退縮了。北京當時並不喜歡被嚇倒,它在接下來的25年里對其軍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以便下一次不會如此。
這種現代化的大部分,包括硬件、組織、部隊結構和訓練的更新,都是為了使人民解放軍能夠入侵和占領台灣。習近平進一步擴大了軍隊的能力,對解放軍進行了建國以來最雄心勃勃的改組,具體目的是使中國軍隊能夠進行聯合行動,讓空軍、海軍、陸軍和戰略火箭軍無縫對接,無論是兩棲登陸、封鎖還是導彈攻擊,都是武裝統一所需的行動。習近平緊急推動了這些危險的改革,其中許多改革不受軍方歡迎,以確保解放軍在2020年之前能夠打仗並贏得戰爭。
北京的聲音認為,現在是使用這些新发現的軍事能力來對付台灣的時候了,這在一個審查制度更加嚴格的時代是一個很好的发展。一些退休軍官公開表示,中國等待的時間越長,控制台灣就越難。國營新聞機構和熱門網站上的文章也同樣敦促中國迅速采取行動。如果民意調查是可信的,中國人民同意,現在是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了。根據國營的《環球時報》的調查,70%的大陸人強烈支持使用武力來統一台灣和大陸,37%的人認為如果戰爭在三到五年內发生是最好的。
我所接觸的中國分析家和官員都透露出類似的情緒。即使是溫和的聲音也承認,不僅在中共內部武裝統一的呼聲不斷擴散,而且他們自己也向中國高層領導建議采取軍事行動。北京的其他人則認為對中國入侵的擔憂過於誇張,但同時他們也承認,習近平身邊的軍事顧問自信地告訴他,中國現在可以用武力以可接受的代價收覆台灣。
戰鬥準備
除非美國或台灣首先采取行動改變現狀,否則習近平很可能會考慮啟動武裝統一,前提是他有信心其軍隊能夠成功控制該島。它能嗎?
答案是有爭議的,這取決於要怎樣才能迫使台灣屈服。北京正在準備四項主要活動,其軍事計劃人員認為這些活動可能是控制該島所必需的。首先是解放軍的導彈和空襲,以解除台灣目標的武裝,首先是軍隊和政府,然後是平民,從而迫使台北屈服於中國的要求。第二種是封鎖行動,中國將試圖通過從海上襲擊到網絡攻擊等各種方式切斷該島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第三種是對部署在附近的美軍進行導彈和空襲,目的是使美國難以在沖突的最初階段向台灣提供援助。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戰役是登島行動,中國將對台灣发動兩棲攻擊–也許作為分階段入侵的一部分,首先攻占其近海島嶼,或者在海軍、陸軍和空軍關注台灣本土時對其進行地毯式轟炸。
在國防專家中,對於中國是否有能力完成這些行動中的前三項–聯合打擊、封鎖和反幹預任務,幾乎沒有爭議。無論是美國為使其區域基地更有彈性所做的努力,還是台灣的導彈防禦系統,都無法與中國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相比,後者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國可以迅速摧毀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阻止其石油進口,並切斷其互聯網接入–並無限期地維持這種封鎖。據退休的美國情報官員和中國專家隆尼-亨利(Lonnie Henley)說,”美國軍隊可能會通過涓涓細流的救援物資,但不會更多。” 而且,由於中國擁有如此覆雜的防空系統,美國幾乎沒有希望通過攻擊中國的導彈運輸機、戰鬥機或船只來重新獲得空中或海上優勢。
但中國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戰役–對該島的兩棲攻擊–遠不能保證成功。根據美國國防部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國繼續建設有助於全面入侵的能力,”但 “入侵台灣的企圖可能會使中國的武裝部隊感到緊張,並招致國際幹預。” 當時的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在3月份說,中國將有能力在6年內成功入侵台灣。其他觀察家認為這需要更長的時間,也許要到2030或2035年左右。
北京的聲音認為,現在是使用新发現的軍事能力來對付台灣的時候了,聲音越來越大。
大家都同意的是,中國近年來在開展聯合行動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美國需要足夠的警告來進行成功的防禦。隨著北京對其欺騙和幹擾技術的磨練,它可能會擾亂美國的預警系統,從而使美軍在攻擊的早期階段處於黑暗之中。習近平的軍事改革提高了中國的網絡戰和電子戰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針對民用和軍用目標進行訓練。正如時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的丹-科茨在2019年作證時所說,北京有能力對美國進行進攻性網絡攻擊,對 “關鍵基礎設施造成局部的、暫時的破壞性影響”。中國的進攻性武器,包括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也可以在幾天內摧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基地。
鑒於這些增強的能力,許多美國專家擔心,中國可能在美國甚至有機會作出反應之前控制台灣。五角大樓和蘭德公司最近進行的戰爭遊戲表明,美國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軍事沖突很可能導致美國的失敗,中國將在短短幾天或幾周內完成一次全面入侵。
最終,在中國是否會使用武力的問題上,中國領導人對其勝利機會的看法將比其實際的勝利機會更為重要。出於這個原因,中國的分析家和官員越來越多地表示相信,解放軍已經為與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軍事對抗做好了充分準備,這是一個壞消息。盡管中國的戰略家們承認美國的總體軍事優勢,但許多人開始相信,由於中國離台灣更近,更關心台灣,當地的力量平衡對北京有利。
隨著美中緊張關系的加劇,中國國家支持的媒體對中國軍事能力的讚譽越來越多。4月,《環球時報》描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說,”解放軍的演習不僅是警告,而且還展示了真正的能力,如果到了那個時候,還可以務實地練習統一島嶼。” 這位分析家補充說,如果中國選擇入侵,台灣軍隊 “將沒有機會”。
走得快,走得慢
一旦中國有了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軍事能力,習近平可能會发現不這樣做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共和公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都很高。此時,中國政府可能會采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 “灰色地帶 “戰術開始,如增加空中和海上巡邏,然後繼續進行脅迫性外交,以迫使台北通過談判達成政治解決。
心理戰也將是北京的劇本的一部分。中國在台灣周邊的演習不僅有助於訓練解放軍,還能削弱台灣的軍事力量,並向世界表明美國無法保護該島。解放軍希望使其在台灣海峽的存在成為常規。它在那里的活動越普遍,美國就越難確定中國的攻擊何時迫在眉睫,從而使解放軍更容易向世界展示一個既成事實。
在加強海峽軍事活動的同時,中國將繼續開展更廣泛的外交活動,以消除對其使用武力能力的國際限制,在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以及在國際機構中把經濟權利置於政治權利之上,淡化人權,尤其是宣傳主權和不幹涉內政的準則。它的目標是創造一種說法,即鑒於台北和華盛頓的挑釁,對台灣使用任何武力都是防禦性的和合理的。所有這些脅迫和外交努力將使中國更接近於統一,但他們不會讓中國一路走來。台灣不是中國在南海的某個未被占領的環礁,只要其他國家不做出軍事反應,中國就可以成功地提出要求。中國需要台灣完全屈服,而這很可能需要大量的武力展示。
如果北京決定发起一場運動,強行將台灣置於中國主權之下,它將試圖調整其行動以阻止美國的幹預。例如,它可能從低成本的軍事選擇開始,如聯合導彈和空襲,然後才升級為封鎖、奪取近海島嶼,最後,如果它先前的行動未能迫使台灣投降,則會進行全面入侵。在許多個月內緩慢進行,這種漸進式的武裝統一方法將使美國難以做出強有力的反應,特別是如果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和夥伴希望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循序漸進的脅迫方式也會迫使華盛頓在兩個大國之間发起直接敵對行動。而且,如果中國沒有向美軍開過一槍,美國將发現更難在國內和亞洲各國首都提出美國進行軍事幹預以扭轉中國緩慢的入侵的理由。循序漸進的方法也會給中國政府帶來國內政治利益。如果中國受到的國際反擊比預期的要多,或者卷入了一場針對美國的運動並開始走下坡路,那麽它將有更多的機會撤退並聲稱 “任務已經完成”。
但是,如果中國得出結論,無論北京的行動是迅速還是逐步,美國都有可能進行軍事幹預,那麽中國可以決定更迅速地升級。中國的軍事戰略家認為,如果他們給美國在台灣海峽附近動員和集結火力的時間,中國的勝利機會將大大減少。因此,他們可能決定先发制人地打擊該地區的美國基地,削弱華盛頓的應對能力。
換句話說,美國的威懾力–只要它是基於軍事幹預以保護台灣的可信威脅–實際上可能會激勵北京在決定采取行動後對美軍的攻擊。美國的幹預威脅越可信,中國就越有可能在第一輪攻擊中打擊該地區的美軍。但如果中國認為美國可能不參與沖突,它就會拒絕攻擊該地區的美軍,因為這樣做將不可避免地把美國拉入戰爭。
一廂情願
如果不是美國的軍事力量,有什麽可能勸阻習近平追求武裝統一?大多數西方分析家認為,習近平致力於實現 “民族覆興 “的 “中國夢 “的標志性計劃,這要求他保持經濟增長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將阻止他使用軍事力量並冒著破壞其議程的風險。他們認為,對台灣的軍事行動的經濟成本太高,中國將在國際上被完全孤立,中國對該島的占領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束縛北京。
但這些關於武裝統一成本的論點更多的是基於美國的預測和一廂情願,而不是基於事實。曠日持久的高強度沖突確實會讓中國付出高昂的代價,但中國的戰爭規劃者已經著手避免這種情況;除非中國有信心能夠迅速取得勝利,最好是在美國能夠作出反應之前,否則不太可能攻擊台灣。
然而,即使中國发現自己處於與美國的長期戰爭中,中國領導人可能認為他們有社會和經濟優勢,可以使他們比美國人更持久。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比美國人民更願意為台灣的事業做出犧牲。也有人認為,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使其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低於許多其他國家。(中國在經濟上越是與美國脫鉤,越是接近技術自給自足,這種優勢就越大)。) 中國領導人也可以對他們迅速過渡到工業戰時的能力感到安慰。美國沒有這種快速生產軍事裝備的能力。
國際社會對北京的孤立和協調懲罰似乎對習近平的偉大中國實驗構成了更大的威脅。中國的十大貿易夥伴中有八個是民主國家,中國近60%的出口都流向美國及其盟國。如果這些國家以切斷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來回應中國對台灣的攻擊,經濟成本可能會威脅到習近平覆興計劃的发展部分。
但中國領導人有充分理由懷疑,國際上的孤立和責難會相對溫和。當中國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培養戰略夥伴關系時,它要求包括歐盟在內的其他國家和組織簽署長期協議,以優先考慮這些關系,並積極主動地管理任何緊張或中斷。所有這些協議都提到了貿易、投資、經濟合作,以及在聯合國的合作。大多數包括支持北京對台灣立場的條款。(自1996年以來,中國已經說服了十幾個國家將其外交承認轉向北京,使台灣只剩下15個盟友)。) 換句話說,許多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已經发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他們不會讓台灣破壞他們與北京的關系。
無論是迫使航空公司將台灣從其地圖上刪除,還是迫使派拉蒙電影公司將台灣國旗從《絕命毒師》英雄馬弗里克的外套上取下,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說服了許多國家,台灣是一個內部事務,他們應該置身事外。澳大利亞對擴大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一直很謹慎,甚至不願意考慮在台灣問題上進行聯合應急計劃(盡管堪培拉的潮流似乎正在轉變)。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歐洲人對與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系的重視程度大致相同,不希望被夾在中間。東南亞也有類似的感覺,民意調查顯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的大多數政策制定者和思想領袖認為,應對美中爭鬥的最好辦法是該聯盟 “增強自身的覆原力和團結,以抵禦他們的壓力”。一位韓國官員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時說得更令人難忘,他把在美中爭端中選邊站的必要性比作 “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這種態度表明,美國將很難說服其盟友來孤立中國。如果國際社會對北京在香港和新疆的鎮壓行動的反應有任何跡象,中國在入侵台灣後所能期待的最多是一些象征性的制裁和批評的話。
台灣的血腥叛亂將持續數年並耗盡北京的資源,這種風險不再是一種威懾–而且這種想法更多地說明了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傷痕,而不是台灣的可能情況。解放軍的軍事教科書認為,在其軍隊登陸並突破台灣的海岸防線後,需要進行一場重大的戰役來鞏固權力,但他們並沒有對此表示多少擔憂。這可能是因為盡管解放軍自1979年以來沒有打過仗,但中國在內部鎮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而且為這一任務投入的資源比軍事資源多。人民武裝警察至少有150萬名成員,其主要任務是鎮壓反對派。與當初入侵和奪取台灣的軍事任務相比,占領台灣可能看起來是小菜一碟。
由於所有這些原因,習近平可能認為他可以重新控制台灣而不損害他的中國夢。很能說明問題的是,最近幾個月,在中國大量關於台灣的評論中,很少有文章提到戰爭的代價或國際社會的潛在反應。正如一位退休的高級軍官最近向我解釋的那樣,中國主要關心的不是成本問題,而是主權問題。中國領導人將永遠為屬於他們的東西而戰。如果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打敗了美國,它將成為亞太新的主導力量。這種前景是誘人的。此外,最壞的情況是,美國的反應比預期的更快更有效,迫使中國在取得有限的成果後宣布勝利並回家。北京將活下來,再奪取台灣。
沒有出口
這些現實使得美國很難改變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考慮。外交關系委員會的理查德-哈斯和大衛-薩克斯在《外交事務》雜志上指出,美國可以通過結束其長期的 “戰略模糊 “政策–即拒絕具體說明是否以及如何保衛台灣–來提高兩岸的威懾力。但主要問題不在於美國的決心,因為中國領導人已經認為美國會進行幹預。對習近平和其他中國高層領導人來說,重要的是他們是否認為即使面對美國的幹預,解放軍也能獲勝。為此,成功的威懾需要讓中國相信美國可以阻止其在台灣實現軍事目標,這是一項困難的工作,會有其自身的缺點和潛在風險。
說服北京的一個方法是发展能力,從物理上阻止它攻占台灣–通過拒絕的方式進行威懾。這將涉及在台灣附近部署導彈发射器和武裝無人機,以及在關島、日本和菲律賓等地部署更多遠程彈藥,特別是反艦武器。這些武器將有助於在攻擊的最初階段擊退中國的兩棲和空中攻擊。如果中國領導人知道他們的部隊無法實際跨越海峽,他們就不會考慮嘗試,除非台灣采取真正不可接受的步驟,宣布獨立。
美國也將需要在該地區大量投資於情報、監視和偵察工作。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全面入侵的吸引力在於出其不意的可能性:美國可能直到北京控制了該島,戰爭結束後才會做出軍事反應。撇開這種反應的行動挑戰不談,任何一位美國總統在當時沒有開槍的情況下授權攻擊中國,在政治上都是困難的。
習近平可能認為他可以在不危及他的中國夢的情況下重新獲得對台灣的控制。
美國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和情報存在,將足以阻止大多數形式的武裝統一,但它不會完全阻止中國使用武力。北京仍然可以嘗試使用導彈打擊來說服台灣屈服於它的意志。因此,為了阻止所有中國的軍事侵略,美國將需要準備摧毀中國的導彈電池–這將涉及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打擊。即使美國的情報能力有所提高,美國也有可能將中國的軍事演習誤認為是為入侵做準備–從而錯誤地引发一場戰爭。中國知道這一點,可能會認為美國不會冒這個險。
阻止中國領導人攻擊台灣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困難的:讓他們相信武裝統一將使中國失去覆興的機會。而美國無法單獨做到這一點。華盛頓需要說服一個龐大的盟國聯盟,承諾對任何中國的侵略作出協調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反應。不幸的是,這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可能性,因為許多國家不願意為保衛一個小的民主島嶼而拿自己的經濟前景冒險,更不用說一場大國戰爭。
那麽,歸根結底,對於海峽兩岸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沒有快速和簡單的解決辦法。美國能夠確保台灣安全的唯一方法是使北京不可能入侵,或者使中國領導人相信使用武力會使他們成為賤民。然而,在過去25年里,北京一直試圖阻止華盛頓做這兩件事。對台灣來說,不幸的是,直到現在美國才對新的現實有所覺醒。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