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已故總理科爾有句名言:“謊言有三種:謊言,善意的謊言,統計數字。”言下之意:所有統計數字都不那麼真實,叫起真來都可歸入謊言一類。當下面對疫情,漫天飛的都是統計數字。因為如此,我以為有必要對科爾所說的第三種謊言做一點比較較真兒的辨析。
假定統計數字就它所規定的範圍內沒有造假,起碼在這個意義上不是謊言。比方說中國疫情定義第四版規定只有發現症狀的才在確診認定範圍,無症狀者不計在內。假定在這個定義下,有症狀的國人都經過確診認定,那這個數字就不能算是謊言。問題在於:應收盡收這句話是在湖北疫情徹底失控的二月中旬後才匆忙出現在報導中,並且執行過程中遇到各種抵制,出現各種誤導偏差,所以即便按上述定義,這樣得出的數字必須認定“不那麼真實”。
再假定統計數字產生是出於對危險現狀的客觀認知,不是用於操縱大眾情緒。這樣的數字囿於認知缺陷,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全面所以不完全真實。從善意出發,也可不把這樣的統計數字歸在謊言之列。希望盡快復工復產,盡可能降低疫情造成的次級災難,所以盡可能公佈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數字,如所謂歸零數字,顯然缺乏對危險現狀的客觀認知基礎,連外行用腳趾頭也想得明白:冠狀病毒不會消失,不是想讓它歸零就會發生神蹟的。但這樣的數字有利樹立起大眾信心,有利恢復復工復產的動機。以此而論,無論動機多麼善良,這樣的統計旨在操縱大眾情緒,和無法避免的認知缺陷無關,應歸於謊言之列。
還有一類數字,它們未必明確出於對大眾情緒的操縱,但客觀上有利或有礙大眾在完全理性下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且數字本身也因為認知或計算不完整很難避免偏差。譬如對未來疫情的數學推演。新增病例推演高了,會造成大眾心理壓力;低了,又可能導致大眾麻痺大意。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對新冠疫情的推演,就明顯偏高。根據推演,德國疫情到四月底,即便現行措施有效,新增數字也會明顯超過11萬,接近12萬。但假如按到四月初為止德國新增數字背後乘數從1.2下降為1.05到1.06區間計算,這個新增數字應在10萬上下,更何況這個乘數隨時間推移,還會持續下降呢?
對這類不准確的統計數字,很難再用是否撒謊來判斷了。從善意出發,可以推斷德國官方寧可加大民眾心理壓力,也不願重複前期佛系抗疫的錯誤,明知推演過於悲觀,也寧可信其有。從惡意出發,也可以推斷德國行政官員為保住飯碗,絕不能冒低估疫情造成體制承壓的罪名,明知不准確,也要裝聾作啞。考慮到三月底四月初,德國流行病學與統計學專家發明出更準確的疫情排查方法,把單日排查總數翻一番還多,排查多了,新增病例也必然增長;那麼現在推演的12萬到時也許就不會過高,甚至略顯保守了,也未可知。以此而論,不管出於善意或惡意,這類統計數字也不能歸於科爾所言謊言的第三個範疇。
Be First to Comment